上午:
百年清华史 凌云少年志——探寻清华,开启名校励志征程
移动教室:清华大学
课程设计:走进清华,名校励志
课前预习:清华校训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
清华大学坐落于美丽的北京市海淀区,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。它不仅位列国家“双一流”A类、“985工程”、“211工程”,还是九校联盟的成员之一呢!
你知道吗,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,后来更名为清华学校,再后来又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。
在清华大学,你可以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,从理学、工学到文学、艺术学,再到历史学、哲学、经济学、管理学、法学、教育学和医学等等,这里都有哦~
而且,清华大学的校园环境也非常美丽,有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美丽的景观,让人流连忘返。
研学目标:
课外活动:
清华学长带领参观清华校园
1、沉浸式了解清华大学的历史、文化和学术成就;
2、了解著名的清华学堂、二校门、大礼堂、日晷等地标性建筑;
3、理解清华、向往清华、立志走进清华。
留堂作业:手作清华二校门
想不想亲自动手,把象征百年精神的清华二校门带回家?
清华艺术博物馆
清华艺术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内,是清华大学的一座综合性艺术博物馆。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,展厅面积9000平方米,收藏了丰富的艺术珍品。
清华艺术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,经过多年的发展,如今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艺术博物馆之一。馆内藏品丰富多样,包括现代综合艺术品、陶瓷、织绣、书画、家具以及青铜器等。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艺术的历史与文化,也体现了人类艺术的多元与包容。
此外,清华艺术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公共教育活动,为公众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和学习机会。通过举办展览、讲座、工作坊等活动,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,提升艺术鉴赏能力。
总之,清华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,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,也是艺术爱好者的乐园。
新清华学堂
新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为庆祝百年校庆而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,由池宇峰、徐航、宋歌、方方四位校友慷慨捐赠。该建筑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李道增院士担任总设计师,其设计精良,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。
新清华学堂的观众厅设有2011个座位,包括池座和两层楼座,为观众提供了极佳的观演体验。舞台设施一流,配有双侧台,主舞台台口宽敞,乐池具备升降功能,满足了各类专业演出的需求。此外,新清华学堂还配备了先进的舞台机械、灯光、音响设备,以及美国Wenger反音罩,为各类演出提供了卓越的声学和视觉效果。
新清华学堂不仅是清华大学的重要文化地标,也是学术交流和高水平专业演出的重要场所。它的建成,不仅彰显了清华大学的学术实力和文化底蕴,也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欣赏艺术、交流思想的平台。
清华校史馆
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的重要场馆,它不仅是学校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师生和访客了解清华发展脉络和文化精髓的重要窗口。
这座校史馆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,建筑高度18米,共分三层,展区面积3000平方米。校史馆内部布局合理,分为门厅、序厅、主展区、人物展区、创新展区等多个区域。通过文字、图片、实物以及影像资料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展示了清华大学的百年发展史。在校史馆中,参观者可以欣赏到许多珍贵的实物和史料,如大师们的学籍卡、成绩单等,感受他们的学术追求与人格魅力。
清华校史馆不仅是一座展示历史的场馆,更是一个传承和发扬清华精神的文化阵地。它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深刻感受到清华的厚重历史与独特魅力,激发人们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。
清华二校门
清华二校门,作为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,位于清华大学主干道清华路之上,其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“牌坊”式建筑风格独具一格。门额上刻有晚清军机大臣那桐于1911年题写的“清华园”大字,字迹苍劲有力,历经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见。
这座校门始建于1909年,原为清华正门,见证了清华大学的百年沧桑。虽在1966年遭遇破坏,但幸于1991年清华校庆80周年之际,在清华校友的捐助下得以原址重建,成为清华大学精神文化的象征。
站在清华路上,北望二校门,可以遥看清华大礼堂、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,感受到清华大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。如今,二校门不仅是学生们的重要聚集地,也是游客们来清华必访的打卡点之一。
清华学堂
清华学堂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校园内,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享有“学府之巅”的美誉。自清政府于1909年成立游美学务处并筹设游美肄业馆,至1910年定名清华学堂,其历史底蕴深厚。2001年,清华学堂作为“清华大学早期建筑”的一部分,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清华学堂不仅拥有严谨治学的传统,更在教育教学、科学研究等方面勇于创新,追求卓越。学堂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,涵盖商业、金融、管理、工程、科技、文化、艺术和语言等多个领域,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和培训体验。
清华学堂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,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,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,人才济济。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,更是人才的摇篮,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。
清华大礼堂
清华大礼堂是清华大学的一座标志性建筑,以其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著称。这座建筑始建于1917年9月,落成于1921年,建筑面积达到1840平方米,体积为12350立方米。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,南端为门厅,北端为舞台,门前有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,整体设计庄严雄伟,体现了清华人“坚定朴实、不屈不挠”的精神。
大礼堂不仅是清华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之一,更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。如今,大礼堂仍然是学校重要会议和院系活动的主要场所,并设有3D放映设备和高清投影机,用于教学讲座、小型会议、学生文化节演出和电影院线3D影片放映等多种活动。
作为清华“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”,大礼堂见证了清华百年来的沧桑巨变,也承载着无数清华人的美好回忆。
日晷
清华大学日晷,亦称1920级日晷,是清华大学内的重要纪念物,位于校礼堂前大草坪南端。它原为圆明园遗物,于1920届学生毕业时作为礼物献给母校。这座日晷典雅庄重,不仅具有古代计时器的功能,更是清华学子们珍视光阴、勤奋求学的象征。日晷的底座上镌刻着“行胜于言”的铭言,激励着无数清华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理想,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。如今,它已成为清华大学内一处不可或缺的景点,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。
清华西门
清华西门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海淀区,是清华大学的重要门户之一。这座校门高大雄伟,敦实浑厚,彰显了清华大学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学术氛围。西门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元素,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气韵,又展现了西方建筑的优雅与大气。两头威武雄壮的石狮守护在左右,更增添了几分庄严与肃穆。
西门不仅是学校的入口,更是清华精神的象征。它见证了清华大学的成长与变迁,承载着无数清华学子的青春记忆。每逢节日,门前鲜花簇拥,五星红旗高高飘扬,彰显着清华学子的爱国情怀。
此外,西门还是游客参观清华的重要通道。从这里出发,游客可以领略到清华园的美丽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清华西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,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与敬仰。
下午:
《颐和园》——探古建之美
移动教室:颐和园
课程设计:古建园林
课前预习:
颐和园——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,世界文化遗产。它是以昆明湖、万寿山为基址,以杭州西湖为蓝本,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,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,被誉为“皇家园林博物馆”,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。走进故宫颐和园,了解园林及建筑背后的中国艺术文化及历史,在不同时空,却在同一地点,亲身感受课本上的古人视野。
研学目标:
1.知识拓展:了解历史,认识园林的建筑特点和手法。
2.文学素养:真正体会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意境,培养和提升文学素养。
3.能力提升:园林问答,诗词达人,游戏互动,提升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。
万寿山
颐和园万寿山,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,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,被誉为皇家园林的典范。这座山是燕山余脉的一部分,高达58.59米,历史上曾是乾隆帝最为喜爱的地方。万寿山的名字源于乾隆十五年,为庆祝皇太后的寿辰而改名,并在山上建造了众多亭台楼阁,形成了极富盛名的建筑群。
万寿山不仅是颐和园的核心景区,更是宫廷、宗教和园林功能的集中体现。其建筑特色鲜明,九个层次的建筑展示了万物变幻、九九归一的理念,从山脚到山顶,层层升高,尽显皇家气派。同时,万寿山还巧妙地借景,将远处的西山、近处的湖面和园内的建筑融为一体,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。
如今,万寿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,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领略其独特的魅力,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。
昆明湖
颐和园昆明湖,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,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北京著名的湖泊之一。湖面广阔,碧波荡漾,与周围的万寿山、长廊等景点相映成趣,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。
昆明湖历史悠久,金代时称为瓮山泊,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,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。经过元明清三代500年的不懈努力,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昆明湖。它曾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,现在则是京密引水渠的主要调蓄水库,堪称北京城的生命线。
在昆明湖畔,游客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湖光山色,感受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。湖上的绣漪桥和玉带桥造型独特,是颐和园中的著名景点。此外,游客还可以乘船游湖,从不同的视角欣赏湖山美景,体验当年乾隆帝游湖赏景的乐趣。
十七孔桥
颐和园十七孔桥,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梁,也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。这座联拱石桥横跨在昆明湖之上,东接昆明湖东堤,西连南湖岛,构成了昆明湖东侧水域的中心景致。桥身由十七个发券孔组成,正中一孔最大,两侧依次渐小,形如长虹卧波,给人一种优美的视觉享受。桥栏望柱上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,桥东西两端还有威武勇猛的石刻靠山兽,都增添了桥梁的艺术魅力。
每年冬至日的傍晚时分,十七孔桥还会呈现“金光穿洞”的奇观,金色的落日余晖逐渐“穿过”桥洞,犹如在桥洞内点满明灯,景象壮观。十七孔桥不仅是一座造型优美的桥梁,更是历史的见证者,记录了清朝皇家的生活点滴和历史变迁。如今,它已成为游客们拍照留念的绝佳地点,让人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,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。
石舫
颐和园石舫,又称清晏舫,是颐和园中的一处独特水上建筑。它位于颐和园西侧,全长36米,三面临水,船体用巨石雕成,仿佛一艘真实的巨轮停泊在湖面上。船舱部分仿照法国游艇设计,船楼为两层西洋式,装饰精美,显得既古朴又典雅。石舫曾是乾隆皇帝和其母放生的地方,后来经过改建,成为颐和园中的一处重要景点。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独特风格,也展示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巧妙融合,是颐和园中的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。
绣漪桥
颐和园绣漪桥位于颐和园的南湖之上,是颐和园中著名的古建筑之一。这座桥造型优美,桥身曲线流畅,宛如一条轻盈的丝带飘落在湖面上。桥面上铺着青石板,两旁栏杆雕刻精细,显得古朴典雅。桥下碧波荡漾,与周围的景色相映成趣,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。绣漪桥不仅是颐和园中的一处重要景点,也是游客们欣赏颐和园美景的绝佳位置。站在桥上,可以远眺万寿山,近观南湖风光,感受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与魅力。